东南亚华语戏剧史
作者: 周宁  日期:2007-01-01 来源 :厦门:厦门大学出版社 文献类型 :图书 关键词:戏剧史 中文 
描述:国家2003年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:本书分两册介绍泰国华语戏剧、马来西亚华语戏剧、新加坡华语戏剧、印度尼西亚华语戏剧、菲律宾华语戏剧。
三钦差 八场古装歌仔戏
作者: 陈雯青翻编  日期:1981-01-01 来源 :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文献类型 :图书
描述:三钦差 八场古装歌仔戏
万人看歌仔 曲终人不散——厦门歌仔戏剧团台湾巡演侧记
作者: 林德和  日期:2009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群众基础 剧团 侧记 文化艺术交流 海峡两岸 台湾地区 歌仔戏 厦门市 
描述: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有的剧种,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在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中,歌仔戏到台湾的演出交流似乎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化交流,更多的是两岸共同来维护和创造我们两岸人民共有的艺术品种
万人看歌仔 曲终人不散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台湾巡演侧记
作者: 林德和  日期:2009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群众基础 剧团 侧记 文化艺术交流 海峡两岸 台湾地区 歌仔戏 厦门市 
描述: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有的剧种,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在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中,歌仔戏到台湾的演出交流似乎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文化交流,这次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台湾巡演再次见证了这种力量。
七月流火——台湾热闹滚滚的外台歌仔戏公演
作者: 蔡欣欣  日期:2005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创作经验 公演活动 台湾 社会变迁 影响效应 执行成效 歌仔戏 城乡结构 政策制订 
描述:各种活动企画,打造外台歌仔戏的“文化场/公演场”。藉此找回了戏棚下流失的观众,也为剧团提供了崭新戏路与提升剧艺的机会。本期中以专文巡礼回顾当前台湾最受瞩目的国艺会“歌仔戏制作与发表项目”与传艺中心“外台歌仔戏汇演”两项重要的外台歌仔戏公演活动,检视其在政策制订、剧团体质与剧坛生态等方面的执行成效与影响效应;并特邀从现代剧场跨界歌仔戏的优秀编导王友辉先生,从其实际参与的创作经验分享、品味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碰撞与磨和。
七0年代以来台湾歌仔戏的现代性回应及其经营模式研究
作者: 许美惠  日期:2016-04-07 来源 :台北艺术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剧场歌仔戏 现代性回应 胡撇仔戏 歌仔戏创作 歌仔戏 外台歌仔戏 歌仔戏表演 
描述:仔戲也由內台走出外台,面臨新時代的考驗,也面臨了新的現代性回應。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自七0年代以降,台灣歌仔戲走出外台後,由於環境變遷、經營模式改變所產生的「現代性回應」,主要以探討外台歌仔戲班胡撇仔戲的創作內涵為對象;對照於八0年代知識分子、政府單位參與後所產生的劇場型歌仔戲、以及九0年代後傳統戲班在劇場歌仔戲的影響之下轉型,所進行的創作來進行比對分析,試圖梳理出各個階段中,歌仔戲演出內涵「質變」的部分有哪些。期望質變的交互觀照,對映出未來歌仔戲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,提供現代歌仔戲的劇場經營管理者更新更寬廣的思考視角。 論文共分五章。第一章緒論,為研究動機與目的、研究主題界定、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。第二章概述歌仔戲的分期發展,概述七0年代之後的社會環境發展與歌仔戲之間的互動關係,並簡要陳述以七0年代外台胡撇仔戲、以及以八0年代以後的劇場型歌仔戲、九0年代以後的轉型外台歌仔戲班為對象的原因。第三章分析七0至八0年代,外台胡撇仔戲發展歷程中的內外作用力,亦即社會環境與內在回應。第四、五章則分別分析八0年代至今的劇場型歌仔戲、以及九0年代至今的外台戲班轉型的內外作用力,梳理、分析社會環境與演出內涵的變革。第六章為結論,以外台胡撇仔戲�外台歌仔戲班轉型創作、與劇場型歌仔戲�外台歌仔戲班轉型創作來交叉比對分析,探討知識分子參與歌仔戲創作所產生的影響與問題、提出建議,並試圖建構歌仔戲演出內涵的本質論述。
一段歌仔戏引来一片“安可”声
作者: 暂无 日期:2014-02-16 文献类型 :报纸
描述:一段歌仔戏引来一片“安可”声
「歌仔戏艺术」与「多媒体动画」虚实整合奇幻定日剧-《九尾狐》
作者: 林纹守  日期:2014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「歌仔戏艺术」与「多媒体动画」虚实整合奇幻定日剧-《九尾狐》
「做活戏」的幕後推手:台湾歌仔戏知名讲戏人及其专长
作者: 暂无 日期:2008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即兴戏剧 做活戏 讲戏人 幕表 歌仔戏 
描述:「做活戏」的幕後推手:台湾歌仔戏知名讲戏人及其专长
《流转》歌仔戏十年专场的舞台实践
作者: 许丽坤  日期:2016-04-07 来源 :台北艺术大学 文献类型 :学位论文 关键词:流转 玫瑰贼 歌仔戏 专场 胡撇仔 
描述:」《玫瑰賊》,展現歌仔戲自由奔放、充滿庶民文化的浪漫色彩。演員的演出以戲曲程式「四功」、「五法」做為表演基礎,藉由生、旦、文、武不同行當的藝術風格,展現迥異的人物樣貌與性格,並試圖在劇中融入現代劇場精神與訓練手法,期能藉此挑戰自我並豐富表演的多樣性。舞台的選擇捨棄傳統高台形式,利用實驗劇場黑盒子平台空間,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,讓觀眾、角色、演員之間進行最親密的對話空間。場景設計走向極簡風格,順應場地原貌切割出舞台與迴旋梯假後台區,僅以黑幕、窗櫺垂掛變化,並以賞金概念營造出胡撇仔的野台風貌,硬景則回歸最質樸的一桌二椅形式。服裝方面因應劇情需要,傳統戲服與現代服飾交錯出現,胡撇仔的服裝設計則揉合現代與傳統兩種風格,展現華麗高雅之感。書面報告全文共分四章節,第一章為十年戲路,細數現實人生與舞台世界的交錯遊走,經歷「蘭陽時期」、「楊麗花時期」、「薪傳時期」、「北藝大時期」四個不同學習階段的演員成長紀錄。第二章《流轉》製作說明,包括製作緣起、《流轉》折仔戲的改編、導演、燈光、舞台、服裝造型、配樂的設計理念。第三章演出形式與風格說明,以及胡撇仔歌仔戲《玫瑰賊》的演出嘗試。第四章為《流轉》演出檢討與省思,包括角色創造與轉換,生旦之間的轉換,傳統戲與胡撇子歌仔戲的調適與轉換,演員的魅力,舞台十年的檢討與省思。
< 1 2 3 ... 33 34 35
Rss订阅